「若有人言: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實無有法,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是中無實無虛。是故如來說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須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」
(註)【佛法】【諸法皆空】
【佛法】
佛所說之法,即八萬四千法門是。2.佛所得之法,即無上之真理是。3.佛所知之法,即一切諸法是。勝鬘經曰:「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。」法華經序品曰:「照明佛法,開悟眾生。」無量壽經上曰:「光融佛法,宣流正化。」【又】佛所得之法。法界之真理是也。止觀二曰:「法界法是佛真。」【又】佛所知之法名佛法,一切諸法即佛法也。大寶積經四曰:「如來嘗說一切諸法皆是佛法,以於諸法能善了知名為佛法。」俱舍頌疏界品一曰:「佛法者佛所知法,即極遠時等是也。」金剛經曰:「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。」大集經九曰:「佛法者名一切法。」大寶積經四曰:「諸法本性與佛法等,是故諸法皆是佛法。」
【諸法皆空】
(術語)是三諦中之空諦也。一切諸法,為因緣生,故無有實性,無實性,謂之空。是般若經之所明也。然依法相權宗之意,則遍計性為非有,依他性為但有,圓成實性為實有,故非一切皆空,若依華天之實宗,則圓成即依他遍計,故空諦者諸法皆空也。
「若是有人說道:如來已經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(無上正等正覺---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)。須菩提!實際上並沒有,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---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)固定實有的法存在,是佛可以證得到的。須菩提!如來所證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---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),在這裡面無實、無虛、性空、了不可得。因為一切法,都由此覺性顯現出來的,所以如來說:一切法都是佛法。須菩提!這裡我所說的一切法,為因緣和合所生成,沒有實性,實際上,並沒有一個實有的法存在,也就是說,這裡我所說的一切法者,不是一切法,的本體實性(非一切法),只是為世間言說方便計,將因緣和合,所生成的一切法,假名叫做一切法而已。
「須菩提!譬如人身長大。」
「須菩提!就好像人身長大這個譬喻。你說說看是什麼意思? 」
須菩提言:「世尊!如來說:人身長大,則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」
須菩提說道:「世尊!如來所說的:人身長大,並不是指四大假合虛幻不實的高大色身,所謂人身長大,是無法定義的,實際上,也沒有一個叫人身長大,固定實有的法存在,四大假合,虛幻不實,的高大色身,在因緣散滅時,當即消失,並不存在,並非實有一個大身,的實體存在,只是世間言說上,將高大色身,假名為大身而已。」(繹者按:法身無相,含融遍滿一切處,才是真正的大身。)
「須菩提!菩薩亦如是。若作是言:『我當滅度無量眾生』,則不名菩薩。何以故?須菩提!無有法名為菩薩。是故佛說:一切法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。」
須菩提!若菩薩作是言:『我當莊嚴佛土』,是不名菩薩。何以故?如來說: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須菩提!若菩薩通達無我、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
(註)【無我】【無法相】
【無我】
(術語)梵語Ana%tman,又云非我。常一之體,有主宰之用者為我,於人身執有此,謂之人我,於法執有此,謂之法我,於自己執有此,謂之自我,於他執有此,謂之他我。然人身者五蘊之假和合,無常一之我體,法者總為因緣生,亦無常一之我體,既無人我,無法我,則無自我他我,不待言矣。如此畢竟無有我,是究竟之真理也。金剛經曰:「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」十地經論一曰:「無我智有二種,我空法空。」大乘義章二曰:「法無性實,故曰無我。」同三曰:「苦非我體,故名為無我。」俱舍光記二十六曰:「違我見故非我。」又曰:「非自在故非我。」又曰:「即蘊自體非我故非我,如言即舍非人。」止觀七曰:「為無智慧故,計言有我。以慧觀之,實無有我。我在何處?頭足支節,一一諦觀,了不見我。何處有人及以眾生?眾生業力機關,假為空聚。從眾緣生,無有宰主,如宿空亭。」原人論曰:「形骸之色,思慮之心,從無始來,因緣力故,念念生滅,相續無窮。如水涓涓,如燈焰焰。身心假合,似一似常。凡愚不覺之,執之為我。寶此我故,即起貪瞋痴等三毒。三毒擊意,發動身口,造一切業。」
【無法相】
謂一切法都是緣生的,無真實之體,亦無真實之相。
「須菩提!菩薩也是這樣的。假如有菩薩說出這樣的言論:『我應當滅度無量無數的眾生』,那麼這個人,就不能稱作菩薩。為什麼呢?須菩提!實際上,不存在一個固定有實體的法,名叫做菩薩的。所以佛說:一切法性空、無相於其中沒有我相、沒有人相、沒有眾生相、沒有壽者相。(更深一層的意思是眾生本自滅度(涅盤義)不用更再滅度)須菩提!若菩薩說出這樣的言論:『我應當莊嚴佛土』,那麼這個人,就不能稱作菩薩。為什麼呢?如來說:用以莊嚴佛土的,那些因緣和合的,虛幻不實的善惡業,並不是莊嚴的體性,實際上也不存在,一個固定實有的法,名叫莊嚴的,只是世間言說上,將用以莊嚴佛土的,那些因緣和合,虛幻不實,的善惡業,假名叫做莊嚴。須菩提!若是有菩薩,貫通了達,人身是五蘊之假和合,無常一之我體,法者總為因緣生,亦無常一之我體,既無人我,無法我,則無自我、他我,如此畢竟無有我,法之執著。如來說這個人,是真正的菩薩。」
(註)【五眼】
【五眼】
﹝出大智度論﹞
眼,即照燭之義。瑜伽師地論云:能觀眾色,故名為眼。眼是總名,從用分別,則有五種。
〔一、肉眼〕,肉眼者,假父母氣血所成也。即人中能見之眼,見近不見遠,見前不見後,見內不見外,見晝不見夜,見上不見下,因有色質障礙故也。
〔二、天眼〕,天眼者,謂諸天因修禪定而得也。此眼遠近前後內外晝夜上下皆悉能見,以無色質障礙故也。
〔三、慧眼〕,慧眼者,謂二乘之人,以所得慧眼,觀一切法皆空,不見有眾生相,及滅一切異相,捨離諸著,不受一切法也。(二乘者,聲聞乘、緣覺乘也。)
〔四、法眼〕,法眼者,菩薩為度眾生,以清淨法眼遍觀一切諸法,能知能行,謂因行是法,得證是道,亦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門,令修令證也。
〔五、佛眼〕,佛眼者,謂具前四眼之用,無不見知。如人見極遠處,佛見則為至近。人見幽暗處,佛見則為顯明。乃至無事不見,無事不知,無事不聞,聞見互用,無所思惟,一切皆見也。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肉眼不?」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如來有像一般人,所具有的肉眼嗎?」
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肉眼。」
「就是,世尊!如來有像一般人,所具有的肉眼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天眼不?」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如來有像諸天一般,因修禪定而得的天眼嗎?」
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天眼。」
「就是,世尊!如來有像諸天一般,因修禪定而得的天眼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慧眼不?」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如來有二乘之人,觀一切法皆空,不見有眾生相,及滅一切異相,捨離諸著,不受一切法,的慧眼嗎?」
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慧眼。」
「就是,世尊!如來有二乘之人,觀一切法皆空,不見有眾生相,及滅一切異相,捨離諸著,不受一切法的慧眼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法眼不?」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如來有像菩薩一般,能遍觀一切諸法,能知能行,謂因行是法,得證是道,亦知一切眾生,種種方便法門,令修令證的法眼嗎?」
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法眼。」
「就是,世尊!如來有像菩薩一般,能遍觀一切諸法,能知能行,謂因行是法,得證是道,亦知一切眾生,種種方便法門,令修令證的法眼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佛眼不?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,無事不見,無事不知,無事不聞,聞見互用,無所思惟,一切皆見,的佛眼嗎?」
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佛眼。」
「就是,世尊!如來有,無事不見,無事不知,無事不聞,聞見互用,無所思惟,一切皆見,的佛眼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恒河中所有沙,佛說是沙不?」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那恒河裡,所有的沙子,佛說是沙子嗎?」
「如是,世尊!如來說是沙。」
「就是,世尊!如來說那是沙子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諸恒河所有沙數,佛世界如是,寧為多不?」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就好像一條恒河中,所有的沙子的數量,又有等同一條恒河中,所有的沙子的數量,那麼多條的恒河,這麼多條恒河裡,所有沙數子數量的總和,那麼多個佛世界,這麼多個佛世界的數量,是不是非常多呢?」
「甚多,世尊!」
「非常多,世尊!」
佛告須菩提:「爾所國土中,所有眾生,若干種心,如來悉知。何以故?如來說:諸心皆為非心,是名為心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
釋迦摩尼佛告訴須菩提說道:「你上面所提到的,哪麼多的國土中,所有的眾生,有多少種的心念,如來完全知道。為什麼呢?如來說:眾生所有心,都不是真淨明妙,虛徹靈通,離虛妄相想的,自性清淨之心,都是虛妄、分別、相想的非真心,只是世間人,為言說方便計,將這六塵緣影,虛妄、分別、相想的非真心,假名為心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須菩提!已經過去的心念性空、無相、無所有、不可得,現在當下的心念也是性空、無相、無所有、不可得,未來當來的心念,同樣是性空、無相、無所有、不可得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?」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若是有人,將充滿三千大千世界,那麼多的七寶(金、銀、毗琉璃、頗梨、車渠、馬瑙、赤真珠)用來布施,這個人,因為這樣布施的因緣,所得到的福德,是不是很多呢?」
「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。」
(註)【福德】
【福德】 以名一切之善行。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。
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。福德與功德不同,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,內證佛性無漏智才是功德,福德功德俱修俱足,才是出離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之道。
「是的,世尊!這個人,因為這樣布施的因緣,所得到的福德,是非常的多。」
「須菩提!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;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」
「須菩提!若是福德實有體相,可量度計算,如來就不說得福德非常的多;因為福德性空、無相、不可量度計算的緣故,如來說,得福德非常的多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」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佛可不可以,以具備圓滿的三十二種大丈夫色身幻相,來觀見呢?」
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色身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: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」「不能,世尊!不應該用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,來觀見如來。為什麼呢?如來所說:具備圓滿的三十二種大丈夫色身相,並非是指具備圓滿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,實際上,也沒有一個叫做具足色身,固定實體的法存在,只是世俗言說上,將具備圓滿四大假合,的色身幻相,假名叫具足色身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」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可以用具備滿足,因緣和合,虛妄不實的各種形相,來觀見如來否?」
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: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。」
「不可以啊!,世尊!不應該用,具備滿足因緣和合,虛妄不實,的各種形相,要來觀見如來。為什麼呢?如來所說的:諸相具足,是性空、無相、不可得,只是一個概念而已(非具足),實際上,也沒有一個,叫做具足,固定實體的法存在,只是世間言說上,將具備滿足,因緣和合,虛妄不實,的各種形相,假名叫諸相具足而已。」
「須菩提!汝勿謂如來作是念:『我當有所說法。』莫作是念,何以故?若人言: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。須菩提!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」
「須菩提!你不要認為,如來有起過這樣的念頭:『我應當有所說法。』不要起這樣的念頭,為什麼呢?若是有人說:如來有所說法,那就是誹謗佛,因為這個人,不能了解,我所說的法義的緣故。須菩提!說法的真正意思,是沒有一法可以說,因為如來所說,諸法實相,性空、無相、了不可得,無法以言語、文字形容得盡,所以能說、可說的法,都是譬喻與概念,不是諸法的實相,所以實際上,是說而無說,只是世間言說上,假名叫說法而已。
(說明:經云。般若義者。無名無說。非有非無。非實非虛。虛不失照。照不失虛。斯則無名之法。故非言所能言也。言雖不能言。然非言無以傳。是以聖人終日言而未嘗言也。如來所說諸法實相,性空、無相、無所有、了不可得,無法以言語文字形容得盡,所以能以語言文字說明或是以語言文字說的法,都是譬喻與概念,不是諸法的實相,所以實際上是說而無說)」
爾時,慧命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頗有眾生,於未來世,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?」
(註)【眾生】【信心】【慧命】
【慧命】
(術語)法身以智慧為壽命。智慧之命夭傷,則法身之體亡失。蓋慧為法身之壽命,故曰慧命。四教儀曰:「末代凡夫於佛法中起斷滅見,夭傷慧命,亡失法身。」
【又】尊稱比丘曰慧命。博聞強識,以慧為命之義也。又曰慧壽。新譯曰具壽。猶言慧命須菩提等。行事鈔下三曰:「毘尼母云:下座指上座為尊者,上座指下座為慧命。」勝鬘寶窟中本曰:「慧命者,以廣大甚深之慧為命故,名慧命也。如經言慧命須菩提,慧命舍利弗也。」資持記下三之二曰:「慧命謂博聞強識以慧為命也。」
【眾生】
(術語)梵語薩埵Sattva,僕呼善那。新譯曰有情,舊譯曰眾生。眾生有多義:
(一)眾人共生之義。法華文句四曰:「中阿含十二云:劫初光音天,下生世間,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,故言眾生。此據最初也。」
(二)眾多之法,假和合而生,故名眾生。法鼓經曰:「萬法和合施設,名為眾生。」注維摩經二曰:「生曰:眾生者眾事會而生,以名宰一之主也。」大乘義章六曰:「依於五陰和合而生,故名眾生。」大經慧苑疏曰:「眾法成生,亦名眾生。」法華文句四曰:「若攬眾陰而有,假名眾生。此據一期受報也。」
(三)經眾多之生死,故名眾生。不曰眾死者,以有生者必有死,有死者必有生故也。般若燈論曰:「有情者數數生,故名眾生。」大乘義章七曰:「多生相續,名曰眾生。」法華文句四曰:「若言處處受生,故名眾生者。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。」俱舍光記一上曰:「受眾多生死,故名眾生。夫生必死,言生可以攝死,故言眾生。死不必生,如入涅槃,故不言眾死。」唯識述記一本曰:「梵云薩埵,此言有情,有情識故。(中略)言眾生者,不善理也,草木眾生。」
【信心】
(術語)信受所聞所解之法而無疑心也。此有迷信正信,解心仰心,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別。
那個時候,慧命(以廣大甚深之慧為命)須菩提向釋迦摩尼佛問道:「世尊!不知道在未來世間裡,是否會有眾生,一聽聞有人宣說這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的法意,即能生起信心的?」
佛言:「須菩提!彼非眾生,非不眾生。何以故?須菩提!眾生、眾生者,如來說非眾生,是名眾生。」
釋迦摩尼佛說道:「須菩提!在未來世間裡,若是有眾生,一聽聞有人宣說,這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的法意,即能深心信受,的這些人,已經不是眾生了,但也並非不是眾生。為什麼呢?須菩提!眾生、所謂的眾生者,是依於五陰和合而生,虛妄不實的幻相,如來說,這並非是,眾生的本體實相,也沒有一個叫眾生,實有的法存在,只是是間言說,將這個五陰和合而生,虛妄不實的幻相,假名叫眾生。」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為無所得耶?」
(註)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】
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】
(術語)Anuttara-samyak-sam%bodhi,佛智名。舊譯曰無上正遍知,無上正遍道。真正遍知。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。維摩經佛國品肇註曰:「阿耨多羅,秦言無上。三藐三菩提,秦言正遍知。道莫之大,無上也。其道真正,無法不知,正遍知也。」淨土論註曰:「佛所得法,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阿為無,耨多羅為上,三藐為正,三為遍。菩提為道,統而譯之,名為無上正遍道。」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。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。
法華玄贊二曰:「阿云無,耨多羅云上,三云正,藐云等。又,三云正,菩提云覺,即是無上正等正覺。」智度論八十五曰:「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須菩提向釋迦摩尼佛說道:「世尊!佛陀證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),是無所得嗎?」
「如是,如是!須菩提!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「就如你說的那樣,就如你說的那樣!須菩提!不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)上,甚至是在所有法上,沒有一丁點法,我可得到的,這樣的了悟,即是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)。」
「復次,須菩提!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
(註)【善法】
瑜伽三卷九頁云:略說善有二種義。謂取愛果義;善了知事、及彼果義。
二解 如瑜伽五十五卷五頁至七頁廣說。
三解 瑜伽六十六卷十五頁云:復次云何善法?謂若略說、二因緣故;一切善法、說名為善。謂自性無倒,亦能對治顛倒法故,及安隱故。所以者何?一切善法、自性無倒,於所緣轉。又能對治於所緣轉顛倒染法。能往善趣、證涅槃故;名為安隱。與此相違,二因緣故;當知不善。謂自性顛倒故,及不安隱。無記諸法、性非顛倒,亦不能治顛倒諸法;性非安隱,非不安隱。又由五相,當知建立善法差別。一、感當來可愛果故。二、對治雜染故。謂不淨等、能治貪等。乃至八聖支道、對治一切雜染諸法。三、雜染寂滅所顯故。所謂涅槃。四、清淨住所顯故。謂已離欲者,住聖等善現法樂住。五、饒益有情所顯故。謂已離欲,為哀愍他,聲聞、菩薩、及與如來、所有種種利他善行。
四解 法蘊足論七卷十三頁云:云何善法?謂善身語業、善心心所法、善心不相應行、及擇滅,是名善法。五解 品類足論六卷十三頁云:善法云何?謂善五蘊、及擇滅。
(註)真如
(術語)真如者,周遍於一切諸法而為平等,故名,平等性。往生論註上曰:「平等是諸法體相。」
(註)【大千世界】
形容廣大而又豐富的世界。《楞嚴經》卷四說「世為遷流,界為方位」。後來,「世界」成了一個偏義復詞,僅含空間的意思。佛經中說,以須彌山為中心,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,稱為一個世界。積一千個世界,為「小千世界」;積一千個「小千世界」,為「中千世界」;積一千個「中千世界」,即為「大千世界」。「以三積千故,名三千大千世界。」(《釋氏要覽‧界趣》)《五燈會元》卷一︰「遍觀三千大千世界,覓普賢不可得見,而來白佛,佛曰︰『汝但于靜三昧中起一念,便見普賢。』」據說,我們人類等所在的「大千世界」名叫「娑婆世界」,由釋迦牟尼教化。
一個「大千世界」包含十億個世界,而宇宙中有無數的「大千世界」(見《法華經‧如來壽量品》)
「再則,須菩提!了悟所有法的體相,都平等,沒有有高下的分別,就是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);用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不住(執)著任何相的清淨心,修持一切的善法(善身語業、善心心所法、善心不相應行、及擇滅[涅槃的別名,因涅槃是人類最高智慧所選擇的寂滅法]),就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)。
須菩提!這裡所說的善法,如來說,並不是指世間言說上,因緣和合,所成虛妄不實,有為造作,所謂的善法,如來所說的善法,是指一切的無為法,只是以世間言說,假名為善法。」
「須菩提!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,如是等七寶聚,有人持用布施;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、為他人說,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」
(註)【須彌山】
華譯妙高山,因此山是由金、銀、琉璃、水晶四寶所成,所以稱妙,諸山不能與之相比,所以稱高。又高有八萬四千由旬,闊有八萬四千由旬,為諸山之王,故得名妙高。此山為一小世界的中心,山形上下皆大,中央獨小,四王天居山腰四面,忉利天在山頂,山根有七重金山,七重香水海環繞之,在金山之外有鹹海,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,四大部洲即在此鹹海的四方。
「須菩提!若是將,像三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數量,的須彌山王那麼高、那麼多數量,的七寶,堆積在一起,有人將這麼多數量的七寶,用來布施;若是另有人,以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甚至這部經裡面,的任何一句四句偈,深心信受,憶持不忘,或讀誦這部經,或為他人,解說其中法義,前述以無量數的七寶,用來布施的人,所得福德,只是受持、讀誦、或為他人解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,所得福德,的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之一,甚至是算數、譬喻所不能說得盡,計算得了,的數量分之一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:『我當度眾生。』須菩提!莫作是念。何以故?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,若有眾生如來度者,如來則有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須菩提!如來說:『有我者,則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。』須菩提!凡夫者,如來說則非凡夫。」
(註)【凡夫】
迷惑事理和流轉生死的平常人。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你們等人不要說,如來有生起這個:『我應當來教化濟度眾生。』的念頭,須菩提!不要起這種念頭。為什麼呢?實際上,並沒有眾生,是由如來濟度的,若是如來說,有眾生由如來濟度的,如來就是住著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須菩提!如來說:『身心假合,似一似常。凡愚不能覺之,執著這個以為有我,但是這個身心假合的幻相並非是不變的主宰常我,而是凡夫(迷惑事理和流轉生死的平常人)們執著以為是有個常我。』須菩提!凡夫(迷惑事理和流轉生死的平常人)者,如來說,這個身心假合的幻相,並非是凡夫本體實相,只是以世間言說,假名作非凡夫(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叫凡夫的固定實有的法存在)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?」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可以用三十二大丈夫相,來徹見如來真諦之理的嗎?」
須菩提言:「如是,如是!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」
須菩提說道:「是的,是的!可以用三十二大丈夫相,來徹見如來真諦之理。」
佛言:「須菩提!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,轉輪聖王則是如來。」
佛言:「須菩提!若是可以用三十二大丈夫相,來徹見如來真諦之理,那麼像轉輪聖王三十二大丈夫相好莊嚴,可說就是如來了。」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」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果以我所能了解,佛陀所說的法義而言,是無法用三十二大丈夫相,來徹見如來真諦之理的。」
「須菩提!一合相者,則是不可說,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。」
「須菩提!一合相的實相本體,是不可以,以言語、文字說明清楚的,只是迷惑事理和流轉生死的凡夫,貪愛、執著去解釋說明,什麼是一合相,這些事。」
「須菩提!若人言:佛說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。須菩提!於意云何?是人解我所說義不?」
「須菩提!若是有人說道:佛陀有說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。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這個人了解我所說的法義嗎?」
「世尊!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。何以故?世尊說: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即非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是名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。」
(註)【我見】【人見】
【我見】
(術語)指五蘊假和合之心身,視為常一之義,謂之我見,又云身見。梵語曰沒曳達利瑟致,譯曰我見。唯識論四曰:「我見者,謂我執。於非我法妄計為我,故名我見。」同述記九末曰:「梵云沒曳達利瑟致,此云我見。」大乘義章六曰:「言身見者,亦名我見。五陰名身,身中見我,取執分別,從其所迷故,名身見。以見我故,從其所立,亦名我見。」起信論曰:「一切邪執,皆依我見。若離於我,則無邪執。」
【人見】
又名我見,或人我見,即固執人有一個實在我體的邪見。
【眾生見】
(術語)謂固執實有眾生之妄見也。我見之異名。
謂眾生妄計五陰眾共和合而生,是名眾生見。
【壽者】
謂於五陰等法中,妄計有我,受一期果報,命有長短,故名壽者。(一期者,謂人從生至死也。)
「世尊!這個人不了解如來所說的法義。什麼緣故呢?因為世尊所說的: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是眾生固執因緣和合所成法實有,把五蘊假和合之心身,視為常一之義,於非我法,妄計為我,之妄見也,並非是說有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等法,的本體實相。只是把眾生,固執因緣和合所成法,於非我法,妄計為我,等等妄見,假名叫做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。」
「須菩提!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一切法,應如是知,如是見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須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來說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」
(註)【信解】【法相】
【信解】
(術語)聞佛之說法初信之,後解之,謂之信解。又鈍根者信之,利根者解之,謂之信解。又信者破邪見,解者破無明。法華經序品曰:「種種信解,種種相貌。」同嘉祥疏二曰:「信解者,始名為信,終稱為解。又鈍根為信,利根為解。」同七曰:「信破邪見,解破無明。」
【法相】
謂五蘊、十二入、十八界等諸法,以肉眼觀故,則見是有;以慧眼觀故,則見是無。眾生迷故,於此等法,起執取相,故名法相。(五蘊者,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也。十二入者,眼入、耳入、鼻入、舌入、身入、意入、色入、聲入、香入、味入、觸入、法入也。十八界者,眼界、色界、眼識界;耳界、聲界、耳識界;鼻界、香界、鼻識界;舌界、味界、舌識界;身界、觸界、身識界;意界、法界、意識界也。)
(術語)諸法一性殊相,殊別之相,由外可見,謂之法相。維摩經佛國品曰:「善解法相,知眾生根。」大乘義章二曰:「一切世諦有為無為,通名法相。」
「須菩提!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)心的人,面對五蘊、十二入、十八界等一切法,應該像這樣的了知,像這樣的,去思慮、推求、審詳、抉擇,像這樣的,去確信和了解,即是不要對一切法,由外可見,殊別之相狀,生起分別執著的念頭。須菩提!這裡所說一切法,由外可見,殊別之相狀(法相)者,如來說,這個並非是,一切法的實相(說明:諸法空相實相無相),只是將一切法,由外可見,殊別之相狀,假名叫做法相而已。」
「須菩提!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菩薩心者,持於此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,其福勝彼。云何為人演說,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何以故?」
(註)【如如】【不動】
【如如】
如於真如,是不動、寂默、平等不二、不起顛倒分別的自性境界。因是如理智所證得的真如,故說如如。
謂真如妙智,本來清淨,無明不能覆,煩惱不能染。照了諸法,平等不二,以其智如如境,故說如如智。
【不動】
謂此涅槃之理,寂然不動,妙絕無為,故曰不動。
不動者,謂真如性體,圓常凝靜,不遷不變也。
無性釋七卷二十頁云:言不動者,謂一切相及一切行,皆悉不能動彼心故。
「須菩提!若有人,用堆滿等同於無量阿僧祇那麼多數量個世界,的七寶,來布施,若是另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起行菩薩行心的人,用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甚至只是,用這部經裡面,的任何一句四句偈,深心信受,憶持不忘,或讀誦這部經,或為他人解說其中法義,所得的福德,勝過前述,以無量數的七寶用來布施的人,所得的福德。為何能為人演說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法義,不於諸相上,貪愛、執取、分別、執著,一切相,及一切行,都不能擾動,那個人的心。這是什麼緣故呢?」
「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」
(註)【六喻】【有為法】【有為法見】
【有為法】
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。
【有為法見】
瑜伽九十二卷十三頁云:復次有二法見。一、有為法見,二、無為法見。
有為法見者:謂如有一,於諦依處,及諦自性,皆如實知。云何名為諦所依處?謂名色及人天等有情數物。云何為諦?謂世俗諦,及勝義諦。云何世俗諦?謂即於彼諦所依處,假想安立我,或有情,乃至命者,及生者等。又自稱言:我眼見色,乃至我意知法。又起言說:謂如是名,乃至如是壽量邊際。如前廣說。當知此中,唯有假想,唯假自稱,唯假言說,所有性相作用差別;名世俗諦。云何勝義諦?謂即於彼諦所依處,有無常性;廣說乃至有緣生性。如前廣說。如無常性,有苦性等,當知亦爾。若於如是世俗勝義諦所依處,其世俗諦,如實了知是世俗諦。其勝義諦,如實了知是勝義諦。如是名為有為法見。若有成就有為法見苾芻,齊此言說滿足。
【六喻】
秦金剛云: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初、喻夢者,寐中神游也。
列子分六夢:一、正夢(平居自夢),二、愕夢(驚愕而夢),三、思夢(思念而夢),四、寤夢(覺而道之而夢),五、懼夢(恐懼而夢),六、喜夢(喜悅而夢)。
周禮占六夢之吉凶。善見律,明四種夢:
一、四大不和夢,夢見山崩飛騰虛空,或見虎狼獅子賊逐;
二、先見故夢,晝見白黑及男女相,夜剋夢見;
三、天人與夢,若善知識,天人示善得善,若惡知識,示惡得惡;
四、想心故夢,前身修福,今感吉夢。先世造罪,今感凶夢。
石壁法師釋夢喻云:
如有一人(真如一心),忽然睡著(不覺無明忽起),作夢(最初業識相)見(轉識相)種種事(現識相),起心分別(六麤初智相),念念無間(二相續相)。於其違順,深生取著(三執取相),為善為惡,是親是疏(四計名字相),於善於親,則種種惠利;於惡於疏,則種種淩損(五起業相)。或有報恩受樂,或有報怨受苦(六業計苦相)。忽然覺來,上事都遣(覺唯心故,佛如夢覺,如蓮華開)。
釋籤辨夢三觀云:如於夢中,修因得果,夢事宛然,即假也。求夢不可得,即空也。夢之心性,即中也。
止觀云:若體知心性非真、非假,息緣真假之心,名之為正。諦觀心性非空、非假,而不壞空假之法。若能如是照了,則於心性通達中道,圓照三諦。
二、喻幻者
,楞伽云:如工幻師,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。起一切眾生若干形色,起種種妄想。釋籤云:燄幻之名,通於偏圓。今從圓說,一心三幻。淨名記云:具如幻化,俗同真異,一俗三真。指要立三種幻:以性奪修幻;但理隨緣幻;緣生無體幻。故指要云:性本圓具,遍發由熏,以性奪修,故修如幻。又云:然此尚非但理隨緣之幻,豈同緣生無體之幻?方知如幻名同,幻義各異。
三、喻泡者
,淨名疏云:上水渧下水,上水為因,下水為緣,得有泡起,斯須即無。
四、喻影者
,顏氏家訓云:影字,當為光景之景。凡陰景者,因光而生,即謂景也。尚書云惟景響。晉葛洪字苑,傍加[杉-木]於景切。梵云頻婆帳,此云身影。淨名疏云:有物遮光,則有影現。物異影異,物動影動。無明行業,遮理智光,則有三事,報身影現業異,從生至死,流動非一。
五、喻露者,大戴禮云:露,陰陽之氣也。夫陰氣勝,則凝為霜雪。陽氣勝,則散雨露。朝陽纔照,薤露即晞,人生處世,奄忽何期?
六、喻電者,經律異相明四電師。或云電是龍瞬眼生光。五經通義曰:電,雷光也。顧凱之曰:電,陰陽相觸為雷電。經取疾速之象,令悟無常之法。性通達者,當起信志。(此釋六種能喻)其所譬法,今述頌曰:世界變成如幻化,受想行起似浮泡;法塵緣慮同觀影,身似露珠垂樹梢,過去翻思事若夢,現前如電耀荒郊;須知畢竟常空寂,自是無端與物交。
因為「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(有為法),猶如作夢、幻影、水泡、光影,猶如朝露又如閃電,剎那生滅,無常無我,虛幻不實,我們應當像這樣的,去觀照一切的法(有為法)」
佛說是經已,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、一切世間、天、人、阿修羅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釋迦摩尼佛演說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完畢,長老須菩提及所有的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、一切世間、天、人、阿修羅,聽聞佛所說法義,身心都得大喜悅,深心信受,恭敬遵奉持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