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說明(2)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:『我得須陀洹果』不?」
(註)【須陀洹】
 Srota-a%pauna,具稱須陀般那,窣路多阿半那,窣路陀阿缽囊。舊譯入流,至流,逆流,溝港等。新譯預流。聲聞四果中初果之名也。入流者,初入聖道之義,逆流者,違背於生死之流也。斷三界之見惑,即得此果。
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證入須陀洹(初入聖道)果位的人,能夠起個念頭說:『啊!我已經獲得,一個須陀洹(入聖道流)果位了』嗎?」

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須陀洹名為入流,而無所入,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是名須陀洹。」

須菩提說道:「不能,世尊!為什麼呢?證入須陀洹(初入聖道)果位的人,雖然稱為入流(初入聖道流),而實際上,是無所入的,因為證入須陀洹(初入聖道)果位的人,不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法六塵煩惱中,所以才叫做須陀洹(初入聖道果位)。」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『我得斯陀含果』不?」

(註)【斯陀含果】
  梵語斯陀含,華言一往來,即第二果也。謂此人於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,後三品猶在,須更來欲界一番受生,故名一來。(思惑者,謂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,心起貪愛,迷惑不了也。九品者,於上中下三品中,又各分三品也。)
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證入斯陀含(一往來)果位的人,能起個念頭說:『啊!我已經獲得,一個斯陀含(一往來)果位了』嗎?」

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。」

須菩提說道:「不能,世尊!為什麼呢?證入斯陀含果位的人,雖然世間言說上,取名叫做一往來,而實際上,並沒有往來,因為這原故,才取名斯陀含(一往來)。」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『我得阿那含果』不?」
(註)【阿那含】
  Ana%ga%min,譯曰不還。不來。斷盡欲界煩惱之聖者名。此聖者未來當生於色界無色界,不再生欲界,故曰不還。大乘義章十一曰:「阿那含者,此名不還。小乘法中,更不還欲界受身,名阿那含。」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證入阿那含(不還)果位的人,能起個念頭說:『啊!我已經獲得,一個阿那含果位了』嗎?」

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為不來,而實無不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」

(依乾隆大藏經將而實無來修正為而實無不來)
須菩提說道:「不能,世尊!為什麼呢?證入阿那含(不還)果位的人,雖然世間言說上,取名叫做不來,實質上並無不來,所以才名叫做阿那含(不還)。」

(說明:自性無有來去)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:『我得阿羅漢道』不?」
(註)【阿羅漢】
  大論云:阿羅名賊,漢名破,一切煩惱賊破。復次,阿羅漢,一切漏盡故,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。又,阿名不,羅漢名生,後世中更不生,是名阿羅漢。法華疏云:阿[風@(軷-車)](音跋)經云:應真。瑞應云:真人。悉是無生釋羅漢也。或言無翻,名含三義:無明[禾*康]脫,後世田中,不受生死果報,故云不生。九十八使煩惱盡故,名殺賊。具智斷功德,堪為人天福田,故言應供。含此三義,故存梵名。
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證入阿羅漢果位的人,能起個念頭說:『啊!我已經獲得,一個阿羅漢道的果位了。』嗎?」

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。世尊!若阿羅漢作是念:『我得阿羅漢道』,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世尊!佛說我得無諍三昧,人中最為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我不作是念:『我是離欲阿羅漢』。世尊!我若作是念:『我得阿羅漢道』,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!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」

(註)【無諍三昧】【阿蘭那】
【無諍三昧】
 安住於空理與他無諍之禪定也
【阿蘭那】
 肇翻無諍,又云寂靜。坐禪三昧經云:無諍者,將護眾生,不令起諍也。什注淨名:無諍有二:一、以三昧力,將護眾生,令不起諍心。二、隨順法性,無違無諍。

須菩提說道:「不能,世尊!為什麼呢?事實上,沒有一個名叫做阿羅漢法,的實體存在。世尊!若是證入阿羅漢果位的人,起個念頭說:『啊!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道了』,就是執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相。世尊!佛說我證得,安住於空性,與其他無諍之禪定,是所有人中,最為第一的,是第一離盡,諸地煩惱,的阿羅漢。我沒有起一個念頭說:『我是離欲的阿羅漢』。世尊!我若是有起一個念頭說:『我獲得,一個阿羅漢道的果位。』,世尊就不會說,須菩提是樂於無諍的修行者!那是因為,我須菩提,實在是無所行(一念不生),所以才說,須菩提是,一個好樂寂靜無諍的修行人。」

佛告須菩提:「於意云何?如來昔在燃燈佛所,於法有所得不?」

釋迦摩尼佛告訴須菩提:「你認為如何?如來以前在燃燈佛那個地方修行,在法方面,有獲得什麼嗎?」

「世尊!如來在燃燈佛所,於法實無所得。」
「世尊!如來以前在燃燈佛那個地方修行,在法方面,實在沒有獲得什麼。」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菩薩莊嚴佛土不?」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菩薩可以莊嚴他的佛土嗎?」

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莊嚴佛土者,則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」
「沒有,世尊!為什麼呢?用以莊嚴佛土的,那些有為造作的善、不善、無記業,並不是莊嚴的本體實性,只是世間人為、言說上的方便作為,假名叫做莊嚴。(如能妄念不生,無有造作,也不執著於妄念不生,無有造作,清淨無為,才是莊嚴)」

「是故須菩提,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「所以須菩提,所有的菩薩、大菩薩,應該像這樣,生起清淨心,不應該住(執)著在,色所緣合而形成,種種虛妄境相,的好、醜、順、逆上,生起念頭,不應該住(執)著在,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五塵,所緣合而形成種種虛妄境相,的
好、醜、順、逆上,生起念頭,應該不住(執)著在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,所緣合而形成,種種虛妄境相,的好、醜、順、逆上,而生起清淨心。」

重點說明:

1.能讓人我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)的作為,才是真功德,是無盡的,無量無邊不可量數,一切有為造作所得到的福德是因緣和合所成,是有限的,可以量數的,當因緣散滅時,則此福德也就消散了。
2.實相,空、無相、無願、不可得,無可莊嚴,修行人,應時時安住在,這般若智慧上,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


「須菩提!譬如有人,身如須彌山王,於意云何?是身為大不?」
「須菩提!譬如說有人,他的色身,好像須彌山王那樣大,你認為如何?這個色身很大嗎?」

須菩提言:「甚大,世尊!何以故?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。」須菩提說道:「非常大,世尊!為什麼呢?佛所說的大身,並非指四大假合,虛幻不實,有相的色身,只是世間人,為言說上的方便,假名叫身而已,佛所說的,所謂大身,是指圓滿含融,遍一切處,的法身而言,因為法身,圓滿含融,遍一切處,如此才足以名叫大身。」

「須菩提!如恒河中所有沙數,如是沙等恒河,於意云何?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?」
「須菩提!就好像一條恒河中,所有沙子的總數,有等同於一條恒河中,所有沙子的總數,那麼多條的恒河,你認為如何?這麼多條恒河中,所有沙子的總數量,這樣的數量多嗎?」

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但諸恒河尚多無數,何況其沙!」
須菩提說道:「非常多,世尊!光就等同於一條恒河中,所有沙子的總數,那麼多條的恒河,的這個數量,就多到無法量度、計算了,何況是,這麼多條恒河中,所有沙子的總量數,更是多到無法量度、計算了!」

「須菩提!我今實言告汝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」
(註)【三千大千世界】【七寶】
【三千大千世界】
 須彌山為中心,七山八海交互繞之,更以鐵圍山為外郭,是曰一小世界,合此小世界一千為小千世界,合此小世界一千為中千世界,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為大千世界。大千世界之數量為一○○○○○○○○○也。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,示此大千世界,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也。內容即一大千世界。以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化境。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,恰等於第四禪天,成壞必同時焉。見智度論七,佛地論六。
【七寶】 金、銀、毗琉璃、頗梨、車渠、馬瑙、赤真珠。

「須菩提!我現在,真誠實在的告訴你?若是有人,將堆滿你上面所說的,等同於一條恒河中,所有沙子的數量那麼多條,的恒河中,所有的沙子的總數量,那麼多個三千大千世界,那麼多數量的七寶(金、銀、毗琉璃、頗梨、車渠、馬瑙、赤真珠)用來布施,這個人這樣布施,所能得到的福德,是不是很多呢?」

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」
須菩提說道:「非常的多,世尊!」

佛告須菩提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於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而此福德勝前福德。復次,須菩提!隨說是經,乃至四句偈等,當知此處,一切世間、天、人、阿修羅,皆應供養,如佛塔廟,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。須菩提!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,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則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」

釋迦摩尼佛告訴須菩提:「若是有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以信心堅固深心受持,憶持不忘,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,的法義,甚至僅受持,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,任何一句四句偈等,或僅為他人解說,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,的任何一句四句偈,的法義,這個人,因為這樣,所得到的福德,遠遠超過前面所說的,那個用充滿等同於一條恒河沙數,那麼多條恒河中,所有沙子數量總和,那麼多個三千大千世界,那樣多數量的七寶,來布施的那個人,所能得到的福德。再則,須菩提!隨著有人宣說這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法義,甚至只宣說,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,任何一句四句偈等,的法義,就應當知道這個地方,一切的世間、天、人、阿修羅,等等都應當來,恭敬供養,就好像佛的塔廟,在這個地方一樣,更何況如果有人,完全能信心堅固,深心受持,憶持不忘,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法義,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文。須菩提!你應當要知道,這個人,將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,只要有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經典所在的地方,則有佛在那個地方,我們眾生就應該像,佛的弟子尊重佛一樣的,尊重護持供養那個地方。」

重點說明:
1.非相為大,不可量度計算的為多,有為造作諸法,有相而可量度計算的,都是因緣和合緣盡則散,是有限的。
2.自己受持讀誦金剛經,可以使自己有機會,成就菩提,解脫六道輪迴,到達涅槃彼岸,為人讀誦解說金剛經的法義,讓人有機會,成就菩提,解脫六道輪迴,到達涅槃彼岸,一燈可點無量無數的燈,燈燈相傳,輾轉相因,其功德,無量無邊不可勝數,遠遠超過以七寶等,無量數寶物,人為造作布施,所得有限的功德甚多
3.受持讀誦金剛經,或為人讀誦解說金剛經法義,就如同佛塔廟所在,一切的世間、天、人、阿修羅,等等,都會來恭敬供養,我們眾生,更應該尊重供養、護持,有如佛在一般。


爾時,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當何名此經?我等云何奉持?」
那時,須菩提向釋迦摩尼佛說道:「世尊!這部經,應當取什麼經名呢?我們要如何,來供奉護持呢?」

佛告須菩提:「是經名為《金剛般若波羅蜜》,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佛說般若波羅蜜,則非般若波羅蜜。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所說法不?」

(註)《金剛般若波羅蜜》 
金剛,喻也。般若,法也。以金剛之貞,至堅至利、能斷難斷,能碎萬物。譬喻般若空慧,能斷諸眾生難斷之惑,是名金剛般若。
波羅蜜Pa%ramita%,又作波羅蜜多,播囉弭多。譯言究竟,到彼岸,度無極,又單譯曰度。以名菩薩之大行者,菩薩之大行,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,故名事究竟,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,故名到彼岸。因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,故名度無極。
(《金剛般若波羅蜜》至堅至利般若空慧,能斷所有一切眾生難斷之惑,使眾生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。)
釋迦摩尼佛告訴須菩提:「這部經名叫做《金剛般若波羅蜜》(至堅至利般若空慧,能斷所有一切眾生難斷之惑,使眾生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),以這個名字,你們應當供奉護持。為什麼呢?須菩提!佛所說的般若波羅蜜 (般若空慧,能斷所有一切眾生難斷之惑,使眾生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) 這個概念,只是一個無實體的概念,假名叫般若波羅蜜,並非有個,般若波羅蜜實體的法存在。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如來有說什麼法嗎?」
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來無所說。」
須菩提向釋迦摩尼佛說道:「世尊!如來沒說什麼法。」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?」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呢?三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微塵粒子總和,的數量多嗎?」

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」
須菩提說道:「非常的多,世尊!」

「須菩提!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。如來說: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」
(註)【世界】
 又名世間,即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。佛經以過去現在未來為世,東西南北上下為界,由此可見有情眾生所居住的國土,不但有東西南北上下的分界,而且是有生滅的,因緣和合所成虛幻的境相,不是永恆存在的東西。

「須菩提!所有一切的,極微細的灰塵,如來說並非是,所有一切極微細灰塵,的本體(因為所有一切微細的灰塵是因緣和合之物相,將微塵拿來剖析到最後,並沒有一個真正叫微塵的本體存在)。只是依其物相,假名叫極微細的灰塵。同樣的,如來所說的世界,也是因緣和合所成,虛幻的境相,並非是世界的本體,當因緣散滅時,這個世界境相,也就不存在了,只是世間人,為言說上的方便,假名叫世界而已。」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?」

(註)【三十二相】【如來】
【三十二相】
瑜伽十一卷二十頁云:復有三十二相。謂自心相,外相,所依相,所行相,作意相,心起相,安住相,自相相,共相相,麤相,靜相,領納相,分別相,俱行相,染污相,不染污相,正方便相,邪方便相,光明相,觀察相,賢善定相,止相,舉相,觀相,捨相,入定相,住定相,出定相,增相,減相,方便相,引發相。如彼卷二十頁至二十三頁廣釋。
二解瑜伽四十九卷七頁云:云何如來三十二種大丈夫相?一者、具大丈夫足善安住等案地相。二者、於雙足下,現千輻輪;轂輞眾相,無不圓滿。三者、具大丈夫纖長指相。四者、足跟趺長。五者、手足細軟。六者、手足網縵。七者、立手摩膝。八者、瑿泥耶踹。九者、身不僂曲。十者、勢峰藏密。十一者、身相圓滿。如諾瞿陀。十二者、常光一尋。十三者、身毛上分。十四者、身諸毛孔,一一毛生,如紺青色;螺文右旋。十五者、身皮金色。十六者、身皮細滑,塵垢不著。十七者、於其身上,兩手、兩足、兩肩、及項、七處皆滿。十八者、其身上半,如師子王。十九者、肩善圓滿。二十者、髆間充實。二十一者、身份洪直。二十二者、具四十齒,皆悉齊平。二十三者、其齒無隙。二十四者、其齒鮮白。二十五者、頷如師子。二十六者、其舌廣薄;若從口出,普覆面輪、及髮邊際。二十七者、於諸味中,得最上味。二十八者、得大梵音,言詞哀雅,能悅眾意;譬若羯羅頻迦之音。其聲雷震,猶如天鼓。二十九者、其目紺青。三十者、睫如牛王。三十一者、其頂上現烏瑟膩沙。三十二者、眉間毫相,其色光白,螺文右旋。是大丈夫相。
【如來】
 (術語)梵語曰多陀阿伽陀Tatha%gata,譯言如來,佛十號之一。如者真如也,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,名為如來。是真身如來也。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,謂之如來。是應身如來也。又,如諸佛而來,故名如來。此釋通於二身。成實論一曰:「如來者,乘如實道來成正覺,故曰如來。」轉法輪論曰:「如實而來,故名如來。(中略)涅槃名如,知解名來,正覺涅槃故名如來。」智度論二十四曰:「如實道來,故名為如來。」勝鬘寶窟上末曰:「如來者體如而來,故名如來。又如諸佛來,故名如來。問:體如而來,故名如來。此是應身,何有來義?真如法身。云何有來?答:如本隱今顯,亦得稱來。」大日經疏一曰:「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,今佛亦如是來,故名如來。」
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可不可以以四大假合的,三十二種大丈夫色身幻相,來觀見如來呢?」

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如來說: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」
「不能,世尊!為什麼呢?如來所說的,三十二種大丈夫相,並非是指,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,只是世間人,為言說上的方便,把這些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,假名為三十二種大丈夫相。」

「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;若復有人,於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其福甚多!」
「須菩提!若是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們,用等同恒河中,所有沙子的總數量,那麼多的,色身性命來布施;假若再有其他的人,甚至,僅僅深心信受,憶持不忘,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,任何一句四句偈,或僅是,為他人解說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,任何一句四句偈,的法義,他所得到的福德,比前面所說,用等同恒河中,所有沙子的總數量,那麼多的色身性命,來布施的人,所得到的福德還多!」

爾時,須菩提聞說是經,深解義趣,涕淚悲泣,而白佛言:「希有,世尊!佛說如是甚深經典,我從昔來所得慧眼,未曾得聞如是之經。世尊!若復有人得聞是經,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,當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!是實相者,則是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世尊!我今得聞如是經典,信解受持不足為難,若當來世,後五百歲,其有眾生,得聞是經,信解受持,是人則為第一希有。何以故?此人無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離一切諸相,則名諸佛。」

(註)【甚深佛法】【五眼】【實相】

【甚深佛法】
  攝論三卷七頁云:甚深佛法者:云何名為甚深佛法?此中應釋。謂常住法,是諸佛法。以其法身、是常住故。又斷滅法,是諸佛法。以一切障、永斷滅故。又生起法,是諸佛法。以變化身、現生起故。又有所得法,是諸佛法。八萬四千諸有情行、及彼對治,皆可得故。又有貪法,是諸佛法。自誓攝受有貪有情、為己體故。又有瞋法是諸佛法。又有癡法是諸佛法。又異生法是諸佛法。應知亦爾。又無染法是諸佛法。成滿真如,一切障垢不能染故。又無汙法是諸佛法。生在世間,諸世間法,不能汙故。是故說名甚深佛法。
【五眼】
  ﹝出大智度論﹞
  眼,即照燭之義。瑜伽師地論云:能觀眾色,故名為眼。眼是總名,從用分別,則有五種。
  〔一、肉眼〕,肉眼者,假父母氣血所成也。即人中能見之眼,見近不見遠,見前不見後,見內不見外,見晝不見夜,見上不見下,因有色質障礙故也。
  〔二、天眼〕,天眼者,謂諸天因修禪定而得也。此眼遠近前後內外晝夜上下皆悉能見,以無色質障礙故也。
  〔三、慧眼〕,慧眼者,謂二乘之人,以所得慧眼,觀一切法皆空,不見有眾生相,及滅一切異相,捨離諸著,不受一切法也。(二乘者,聲聞乘、緣覺乘也。)
  〔四、法眼〕,法眼者,菩薩為度眾生,以清淨法眼遍觀一切諸法,能知能行,謂因行是法,得證是道,亦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門,令修令證也。
  〔五、佛眼〕,佛眼者,謂具前四眼之用,無不見知。如人見極遠處,佛見則為至近。人見幽暗處,佛見則為顯明。乃至無事不見,無事不知,無事不聞,聞見互用,無所思惟,一切皆見也。
【實相】
  實者,非虛妄之義,相者無相也。是指稱萬有本體之語。曰法性,曰真如,曰實相,其體同一也。就其為萬法體性之義言之,則為法性;就其體真實常住之義言之,則為真如;就此真實常住為萬法實相之義言之,則為實相。其他所謂一實,一如,一相,無相,法身,法證,法位,涅槃,無為,真諦,真性,真空,實性,實諦,實際,皆是實相之異名。又依名隨德用之三諦言之,則空諦為真如,假諦為實相,中諦為法界。法華說實相,華嚴說法界,解深密說真如或無為,般若說般若佛母,楞伽說如來藏,涅槃說佛性,阿含說涅槃。在華嚴之始教天台之通教已下者,不變之空真如為實相,在華嚴之終教已上,天台之別教已上者,不變隨緣之二相為實相。華嚴以隨緣之萬法為實相,天台真言以性具之諸法為實相,小乘以我空之涅槃,大乘以我法二空之涅槃為實相。維摩經弟子品曰:「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。」同觀眾生品曰:「佛為實相法人。」涅槃經四十曰:「無相之相,名為實相。」妙玄二上曰:「實相之境,非佛天人所作,本自有之,非遍今也。」法華文句記四中曰:「言實相者,非虛故實。非相為相,故名實相。」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:「法性空者,即一切處無心是。若得一切處無心時,即無有一相可得。何以故?為自性空故無一相可得,無一相可得者,即是實相,實相者,即是如來妙色身相也。」

那個時候,須菩提聽聞了釋加摩尼佛所說,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深深的了解其中法義,之所歸趣,涕淚交織,悲泣的向釋迦摩尼佛說道:「這世間,非常希有的世尊!佛所說,這極深經典法義,是我從以往到現在,以我所得,觀照一切法都空無所有,不見有眾生相,及滅一切異相,捨離所有的執著,不受一切法,的慧眼看來,也沒聽聞過,義理這麼深奧的經點。世尊!若再有人,能夠聽聞得到這部經,並信受所聽聞,及所理解、了悟經典中的法義,不起疑心。深信悅樂,安住在這些法上,而沒有雜染,那麼這個人,就會生(註:無生而生)起真如法性(真如法性就顯現出來了說是為--->生),應當知道這個人,成就了,第一希有的功德。世尊!這個所謂的實相,就是萬法自性的意思,不是因緣和合,所成的虛幻假相,所以如來,把這個萬法無生滅的自性,假名說是實相。世尊!我現在得以聽聞,像這樣義理甚深的經典,起而深心信受,深解義趣,深心領受,憶持不忘的,這沒有什麼困難,但若是經過五百年以後,在未來的世間,如果有眾生,能夠聽聞到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發起深心相信、受持,深解義趣,深心領受,憶持不忘的,那麼這個人,則是第一希有的人。為什麼呢?這個人,沒有執著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我相就是因緣和合,所成的虛幻假相,並非實相,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這些也都是因緣和合,所成的虛幻假相,並非實相。為什麼呢?能夠捨離、不執著在,一切因緣和合,所成的虛假境相,順、逆、好、醜的人,就叫做所有一切的佛。」
佛告須菩提:「如是!如是!若復有人,得聞是經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當知是人甚為希有。何以故?須菩提!如來說:第一波羅蜜,非第一波羅蜜,是名第一波羅蜜。須菩提!忍辱波羅蜜,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。何以故?須菩提!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,我於爾時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何以故?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應生瞋恨。須菩提!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於爾所世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是故須菩提!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生無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則為非住。

(註)【第一義】【波羅蜜】
【第一義】
  以名究竟之真理,是為最上,故云第一。深有理由,故云義,聖智之自覺也。大乘義章一曰:「第一是其顯勝之目,所以名義。」中論疏三本曰:「以其最上莫過,故稱第一。深有所以,目之為義。」勝鬘寶窟上末曰:「理極莫過,名為第一。深有所以,目此為義。」法華義疏四曰:「第一義者,一實之道,理極無過為第一。深有所以,稱為義也。」注維摩經一曰:「肇曰:第一義,謂諸法一相義也。」楞伽經二曰:「第一義者,聖智自覺所得,非言說妄想覺境界。」
【波羅蜜】
  大論:又云阿羅蜜,秦言遠離;波羅蜜,秦言度彼岸。此二音相近,義相會故,以阿羅蜜,釋波羅蜜。天台禪門云:一者諸經論中,多翻到彼岸,生死為此岸,涅槃為彼岸,煩惱為中流。菩薩以無相智慧,乘禪定舟航,從生死此岸,到涅槃彼岸,故知約理定以明波羅蜜。二者大論別翻事究竟,即是菩薩大悲,為眾生遍修一切事行滿足故。三瑞應經翻度無極,通論事理,悉有幽遠之義。合而言之,故云度無極,此約事理行滿,說波羅蜜。

釋迦摩尼佛告訴須菩提:「就如你說的那樣!就如你說的那樣!若是再有人,能夠聽聞到,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而不驚悚、不恐怖、不畏懼,應當知道,這個人甚為希有。為什麼呢?須菩提!如來所說的:第一波羅蜜(菩薩以無相智慧,乘禪定舟航,從生死此岸渡煩惱流,到涅槃彼岸的無上妙法),實際上,也沒有一個,第一波羅蜜的實有法存在,只是將菩薩以無相智慧,乘禪定舟航,從生死此岸,渡煩惱流,到涅槃彼岸,的無上妙法,假名為第一波羅蜜。
須菩提!所謂的忍辱波羅蜜,如來說,並非心裡執著,有一個忍辱波羅蜜法,有一個我,在那邊行忍辱行。為什麼呢?須菩提!就好像,往昔我被歌利王,割截身體時,那個時候,我心裡面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的執著。為什麼呢?如果往昔,我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節節支解的時候,我心裡面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的執著、有一個我,在行忍辱波羅蜜等等,的念頭生起,應會生起瞋恨心,那個時候如果生起瞋恨心,則會淪墮三惡道,不能成就菩提(正覺)。須菩提!又憶念起過去五百世前,我曾被稱做忍辱仙人的時候,在那些世代,我也都沒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的執著,如果在那些世代,我有執著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那我也不能稱做是忍辱仙人了。
所以須菩提!菩薩應捨離,對一切因緣和合,所成種種虛妄不實境相,順、逆、好、醜上,的執著,來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)心,不應住著在,因色所形成,種種虛妄不實境相,的順、逆、好、醜上來生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)心,不應住著在,因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所形成,種種虛妄不實境相,的順、逆、好、醜上,來生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)心,應生起無所住著的清淨心。若心裡有所住著,因為是住著在,虛妄不實的幻相上,如此,則稱為並非安住。」

「是故佛說: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。須菩提!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,應如是布施。如來說: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。又說:一切眾生,則非眾生。須菩提!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。」

(註)【菩薩】【眾生】【真語】【實語】【如語】

【菩薩】
 (術語)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,又曰菩提索埵,摩訶菩提質帝薩埵。舊譯為大道心眾生,道眾生等,新譯曰大覺有情,覺有情等。謂是求道之大心人。故曰道心眾生,求道求大覺之人,故曰道眾生,大覺有情。又薩埵者勇猛之義,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。又譯作開士,始士,高士,大士等。義譯也。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。注維摩曰:「肇曰:菩提佛道名也。薩埵秦言大心眾生,有大心入佛道,名菩提薩埵。」大乘義章十四曰:「菩薩胡語,此方翻譯為道眾生。具修自利利他之道,名道眾生。」法華文句二曰:「菩提此言道,薩埵此言心。」法華經嘉祥疏一曰:「菩提云道,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。薩埵言眾生,為求果道故名道眾生也。」法華玄贊二曰:「菩提覺義,是所求果。薩埵有情義,是自身也。求菩提之有情者。故名菩薩。」佛地論二曰:「緣菩提薩埵為境,故名菩薩。具足自利利他大願。求大菩提利有情故。」又曰:「薩埵者是勇猛義。精進勇猛求大菩提,故名菩薩。」淨名疏一曰:「菩提為無上道。薩埵名大心。謂無上道大心。此人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。故名菩薩。安師云開士始士。又翻云大道心眾生。古本翻為高士。既異翻不定。須留梵音。今依大論釋。菩提名佛道。薩埵名成眾生。用諸佛道成就眾生故。名菩提薩埵。又菩提是自行。薩埵是化他。自修佛道又用化他,故名菩薩。」天台戒經義疏上曰:「天竺梵音摩訶菩提質帝薩埵。今言菩薩。略其餘字。譯云大道心成眾生。」等不等觀雜錄一曰:「菩薩之薩字,說文無之。今有人改作[薩-產+夆],謂是薛字之假借也。又有寫作殺,更可駭也。考字典從薩,與古經不符。經中從廿從[防-方]從立從生,當是譯經時所撰,良有以也。」
【眾生】 
(術語)梵語薩埵Sattva,僕呼善那。新譯曰有情,舊譯曰眾生。眾生有多義:(一)眾人共生之義。法華文句四曰:「中阿含十二云:劫初光音天,下生世間,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,故言眾生。此據最初也。」(二)眾多之法,假和合而生,故名眾生。法鼓經曰:「萬法和合施設,名為眾生。」注維摩經二曰:「生曰:眾生者眾事會而生,以名宰一之主也。」大乘義章六曰:「依於五陰和合而生,故名眾生。」大經慧苑疏曰:「眾法成生,亦名眾生。」法華文句四曰:「若攬眾陰而有,假名眾生。此據一期受報也。」(三)經眾多之生死,故名眾生。不曰眾死者,以有生者必有死,有死者必有生故。般若燈論曰:「有情者數數生,故名眾生。」大乘義章七曰:「多生相續,名曰眾生。」法華文句四:「若言處處受生,故名眾生者。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。」俱舍光記一上曰:「受眾多生死,故名眾生。夫生必死,言生可以攝死,故言眾生。死不必生,如入涅槃,故不言眾死。」唯識述記一本曰:「梵云薩埵,此言有情,有情識故。(中略)言眾生者,不善理也,草木眾生。」
【真語】
 (術語)說真如一實之理之語也。又如來隨自意說,毫不為他曲示,故云實語。大日經疏一曰:「真言者,(中略)真語如語。」大集經十曰:「須彌可說口吹動,不可說佛有二語,實語真語及淨語。」金剛般若經曰:「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不誑語者,不異語者。」
【實語】 
(術語)實者不妄不異之義。顯教謂語之稱於實,又行能與語相應者,為實語。密教謂說真如之言為實語。是釋摩訶衍論所明五種語之第五如義語也。金剛經曰:「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,不誑語者,不異語者。」大集經十曰:「猛風可說索繫縛,須彌可說口吹動。不可說佛有二語。實語真語及淨語。」探玄記六曰:「如言起行,故云實語。」大日經疏一曰:「真言梵曰漫怛羅,即是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。」
【如語】
 (術語)如實之語,如法之語也。謂真實不虛之言說。金剛經曰:「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。」

「所以佛說:菩薩心不應住(執)著在,色所成種種虛妄不實境相,的順、逆、好、醜上,而來布施。須菩提!菩薩為了能利益一切眾生,應該如上面所說的,心不住(執)著在,因緣所成種種虛妄不實境相,的順、逆、好、醜上,而來布施。如來說:一切因緣和合所成,的虛幻假相,並不是,萬法真實的體性(實相),就是非相。又說:一切依於五陰和合,而生的有情眾生,並不是眾生的本體,所以是非眾生。須菩提!如來是說,真如一實之理的人,是隨自己的意思說,絲毫不因為,為他人,而扭曲自己的意思的人、是說真實不虛之言說的,是說如實之語,如法之語的,不說虛妄不實,欺己欺人的話的、不說前後矛盾,混淆雜亂的話的。」

「須菩提!如來所得法,此法無實無虛。須菩提!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則無所見;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。」

「須菩提!如來所證得的法,這個法,並沒有一個實體存在著,也不是虛妄不實的。須菩提!若是菩薩心住(執)著在因法所成,種種虛妄不實境相,的順、逆、好、醜上,而來行布施,就好像一個人,進入黑暗中,變成什麼都看不見;若是菩薩,心不住(執)著在,因法所成種種虛妄不實境相,的順、逆、好、醜上,而來行布施,就好像一個人,有了眼睛,在日光明亮的照耀下,可以清楚明白的看見,種種色所成的境相。」

「須菩提!當來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於此經受持讀誦,則為如來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」

(註)【功德】
【功德】
 (術語)功者福利之功能,此功能為善行之德,故曰德。又,德者得也,修功有所得,故曰功德。大乘義章九曰:「言功德,功謂功能,善有資潤福利之功,故名為功。此功是其善行家德,名為功德。」天台仁王經疏上曰:「施物名功,歸已曰德。」勝鬘經寶窟上本曰:「惡盡言功,善滿曰德。又德者得也,修功所得,故名功德也。」

「須菩提!未來的世間,若是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深心信受,憶持不忘,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就文字來讀,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或是離文字,來誦唸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那麼如來,只要用佛的智慧,來觀照一下,便都能知道這個人,都能看見這個人,這些人,都可以成就,不可思議,無量無邊功德。」

「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;若復有人,聞此經典,信心不逆,其福勝彼,何況書寫、受持、讀誦、為人解說。」

「須菩提!若是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的時候,用等同恒河沙子,那麼多數量,的色身性命,來布施,中日分的時候,再用等同恒河沙子,那麼多數量,的色身性命,來布施,後日分的時候,又再用等同恒河沙子,那麼多數量,的色身性命,來布施,用這樣的方式,以色身性命來布施,布施了,無量百千萬億劫(即以通常的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問);若是另外有人,聽聞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法義後,深心信受,憶持不忘,沒有違逆,那麼這個人的福德,將勝過前面所說的,那個用等同恒河沙子,那麼多數量,的色身性命,來布施,且布施了,無量百千萬億劫的人,所得到的福德。何況是能夠書寫、受持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、為人解說,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法義的人,他的福德,更是不可思議,無法量度計算了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