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
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說明(3)

「須菩提!以要言之,是經有不可思議、不可稱量、無邊功德。如來為發大乘者說,為發最上乘者說。若有人能受持讀誦,廣為人說,如來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稱、無有邊、不可思議功德,如是人等,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須菩提!若樂小法者,著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則於此經,不能聽受讀誦、為人解說。」
【大乘】【最上乘】【我見】
【大乘】 
(術語)Mana%ya%na,梵語摩訶衍,譯言大乘。大者對小之稱,乘以運載為義,以名教法,即大教也。使求灰身滅智空寂之涅槃之教。謂之小乘。此中有聲聞緣覺之別,使開一切智之教,為大乘。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別。法華經譬喻品曰:「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,勤修精進,求一切智、佛智、自然智、無師智、如來知見、力、無所畏,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,是名大乘,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。」十二門論曰:「摩訶衍者,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。諸佛最大,是乘能至故名為大,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。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。又觀世音、得大勢、文殊師利、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。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。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。以是因緣故名為大。」寶積經二十八曰:「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,彼乘名為大乘、名為上乘、名為妙乘、名為勝乘、無上乘、無上上乘、無等乘、不惡乘、無等等乘。」
 梵語摩訶衍,華譯為大乘,即菩薩的法門,以救世利他為宗旨,最高的果位是佛果。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,立五十二個階位,即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。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,分開另立的,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,則只有四十二位。其中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稱為三賢,僅算是資糧位,十位稱為十聖,才是修習位。論時間,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。
  ┌十住(第一發心住內,包括十信,由凡夫修十信成就,須經一萬大劫)┐資
初 │十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├糧
僧 │十迴向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位
祇─┤ 暖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四尋思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劫 │ 頂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                 │加
  │ 忍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                  ├行
  └ 世 第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四如實智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位
      ┌入心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通達位(即見道位)
  ┌初地─┤住心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  │   └出心           │
  │二地               │
二 │三地               │
僧─┤四地               │
祇 │五地               │
劫 │六地               ├修習位(即修道位)
  └七地               │
                    │
三 ┌八地               │
僧─┤九地               │
祇 │十地               │
劫 └等覺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   妙覺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究竟位
【最上乘】
 (術語)至極之教法也。諸宗各名其宗義。法華經授記品曰:「諸菩薩智慧堅固,了達三界,求最上乘。」二教論上曰:「為欲成就乘最上乘者故,名為大乘。」
【我見】
 (術語)指五蘊假和合之心身,視為常一之義,謂之我見,又云身見。梵語曰沒曳達利瑟致,譯曰我見。唯識論四曰:「我見者,謂我執。於非我法妄計為我,故名我見。」同述記九末曰:「梵云沒曳達利瑟致,此云我見。」大乘義章六曰:「言身見者,亦名我見。五陰名身,身中見我,取執分別,從其所迷故,名身見。以見我故,從其所立,亦名我見。」起信論曰:「一切邪執,皆依我見。若離於我,則無邪執。」
【人見】 
(術語)固執實有人我之見也。又名人我見,或單云我見。楞伽經三曰:「是故我說,寧取人見如須彌山,不起無所得增上慢空見。」

【眾生見】  謂眾生妄計五陰眾共和合而生,是名眾生見。

【壽者見】
謂執著眾生於五陰法中,妄計我受一期壽命,或長或短,是名壽者見。(一期者,謂從生至死也。)

「須菩提!簡要的來說,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不可思議,(不能用心思惟推測,沒有辦法用言語來議論得盡)、不可稱量(沒有辦法來計算輕重數量的)、無量無邊功德。如來是為發心歸趣大乘(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。諸佛最大,是乘能至故名為大,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。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。又為觀世音、得大勢、文殊師利、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。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。摩訶衍義無量無邊。以是因緣故名為大。)的人說的,為發心歸趣,最上乘(至極之教法也)的人說的。若是有人,能深心信受,憶持不忘,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法義,就文字來讀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離文字來誦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或是能廣為眾人,解說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法義,那麼如來用佛的智慧,都能知道這個人,都能看見這個人,成就不可量度、不可計算、無量無邊、不可思議的功德,上述能夠書寫、受持、讀誦、為人解說,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的這些人,則是肩負著,如來要讓所有眾生,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)大願的人。為什麼呢?須菩提!若是愛樂住(執)著小法(品類足論六卷十四頁云:小法云何?謂小信小欲小勝解,及彼相應法,彼俱有法;若諸色法,少小微細,不多不廣。是名小法。)的人,因為執著我見(五陰和合之身中有我,取執分別,從其所迷)、人見(堅固執著實有人我之見)、眾生見(妄計五陰眾共和合而生)、壽者見(執著眾生於五陰法中,妄計我受一期壽命,或長或短),則對於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就不願聽聞受持、讀誦,或是無法,為人解說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法義。」

「須菩提!在在處處,若有此經,一切世間、天、人、阿修羅,所應供養;當知此處,則為是塔,皆應恭敬,作禮圍遶,以諸華香而散其處。」
「須菩提!不論在任何地方處所,若是有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,那麼一切世間、天、人、阿修羅等有情,都應當來供養這地方;應當知道這個地方處所,就是一切佛塔、廟所在的地方,都應該恭敬的,在四週遶行禮拜,用一切所有的鮮花與香料,散放在這個地方,來作供養。」

「復次,須菩提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讀誦此經,若為人輕賤,是人先世罪業,應墮惡道,以今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則為消滅,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「還有,須菩提!若是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深心信受,憶持不忘、依著經裡的文字來讀,或是來誦唸,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若是有其他的人輕賤他,那麼這個人,以前生生世世,所造的罪業,假定他應該會淪墮三惡道(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)去的,但是因為,他受持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而被今世人輕賤的緣故,那麼這個人,以前生生世世,所造的罪業,通通可以消滅,並且應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)。」

「須菩提!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,於然燈佛前,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,悉皆供養承事,無空過者;若復有人,於後末世,能受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,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萬億分、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」
(註)【那由他】【末世】
【那由他】
 (雜語)Nayuta,又作那庾多,那由多,那術,那述。數目名,當於此方之億數目字,相等於今天的億數。億有十萬,百萬,千萬三等。故諸師定那由多之數不同。本行經十二曰:「那由他,隋言數千萬。」玄應音義三曰:「那術,經文作述,同食事反,或言那由他,正言那庾多。當中國十萬也。光讚經云:億,那述劫是也。」
【末世】
(術語)澆末之世代也。釋迦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,次一千年為像法時,後萬年為末法時。末世者,即末法時也。

「須菩提!我憶念,過去無數劫(阿僧祇劫---無數劫也。(劫者年時名)以前,在然燈佛面前,有幸能遇到,八百四千萬億億那麼多的佛,我都有供養、趨承、服事過,沒有遺漏空過的;假若再有其他的人,在以後的末法時期,能受持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那麼這個人,所得功德,與上述我供養八百四千萬億億那麼多的佛,所得的功德,來比較的話,那麼我所得功德,是這個能受持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所得功德的百分不及一,千萬億分之一、甚至是算數譬喻所不能比喻不能計算那麼多的數量分之一而已。」

「須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於後末世,有受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,我若具說者,或有人聞,心則狂亂,狐疑不信。須菩提!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,果報亦不可思議。」
(註)【果報】
【果報】
 (術語)新曰異熟。舊曰果報。果報者,吾人今日之境界。為對於過去世業因(不善不惡也)之結果,故曰果。又為應於其業因而報者,故曰報。然則曰果,曰報,其體為一,總括一切眾生自生至死之間,自己所感受之吉凶事而謂為果報。但分別果報二字,則法華方便品明十如是中,有因緣果報之四,對於因而言果,對於緣而言報也。正可生果之物曰因,助其因而使取果者曰緣。譬如米麥之種,因也。農夫之力或雨露之潤等,緣也。然則當年米麥之成熟時,對於昨年之米麥而言,則是果,對於昨年之農夫雨露而言。則為報也。如是吾等原具可生夫夫三界之果之種。是曰因。然為惡業則助地獄界之因,使感地獄之果,為善業,則助人間天上界之因,使招人間天上界之果。蓋善惡之業,對於三界之果,則非為因,而為緣。因而望此緣於三界之果更與以報之名也。但此分因緣果報,而詳論義理,果報之物體,二者非異。果報之狀體,雖有苦樂好醜等差別,而其性質則非善性,亦非惡性。無記性(善不可記,惡亦不可記者也)。法華經方便品曰:「如是因,如是緣,如是果,如是報。」無量壽經上曰:「行業果報。」

「須菩提!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在以後的末法時期,有受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,他所得到的功德,我若是全部具體的說出來,若是有人聽聞到心裡則會瘋狂迷亂,猜疑、疑惑而不肯相信。須菩提!你應當知道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法義是不可思議(不可以心思惟推測,不可以言語來議論得盡)的,果報(由於過去的業因造成現在的結果,叫做果,又因為這果是過去的業因所召感的酬報,所以又叫做報)也是不可思議(不能用心思惟推測,沒有辦法用言語來議論得盡)的。」

爾時,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

那個時候,須菩提向釋迦摩尼佛說道:「世尊!當信聞佛法的男子或女人,發起尋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---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)心時,應該如何來安住他的心?又如何來降伏,他妄念紛飛的心,使它能寂靜下來,深深的防護自心,不受雜染呢?」

佛告須菩提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當生如是心滅度一切眾生已我應滅度一切眾生。滅度一切眾生已,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。何以故?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則非菩薩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。」

(註)【眾生】【滅度】【我相】【人相】【眾生相】【壽者相】

【滅度】
 即涅槃。滅是滅見思塵沙,無明三種惑,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。
【眾生】 又名有情,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。集眾緣所生,名為眾生,又歷眾多生死,名為眾生,十法界中,除佛之外,九法界有情,皆名眾生。

【我相】
  我相者,謂眾生於涅槃之理,心有所證,而其有所證取之心,執著不忘,認之為我,名為我相。經云:是故證取方現我體。是也。(梵語涅槃,華言滅度。)

【人相】
  人相者,比前我相已進一步,雖不復認證為我,而猶存悟我之心,名為人相。經云:悟己超過一切證者,名為人相。是也。

【眾生相】
  眾生相者,比前人相已進一步,謂雖已超過我人之相,猶存了證了悟之心,名眾生相。經云:但諸眾生,了證了悟,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,存有所了,名眾生相。是也。

【壽者相】 
 謂眾生於五陰法中,妄計我受一期壽命,或長或短,是名壽者相。(一期者,謂從生至死也。)

釋迦摩尼佛告訴須菩提說道:「信聞佛法的男子或女人應當發起這樣的心,我應當讓九法界的有情,都能證入無餘涅槃(謂見、思二種惑(煩惱)與所受五陰的色身,都已經滅盡,一點點的煩惱都沒有剩餘,叫做無餘涅槃。(五陰,謂色受想行識也。))。滅度一切眾生後,自己應該了知,雖然好像是我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,但是實際上並沒有眾生是由我滅度的。是什麼緣故呢?(說明:眾生因為聽聞我(如來)所說的法而覺悟,開啟原本具有智慧,滅盡見、思二種惑(煩惱)與所受五陰的色身,超脫六道輪迴證得無餘涅槃的彼岸,所以說眾生是自己滅度自己,並不是我能去滅度他們的) 若是菩薩(求道求大覺之人)於五陰法中,若即若離,的執著我、我所是實在的,有我相念頭,或是於五陰法中,妄執我是人,我生人道,跟其他道不同,的人相念頭,或是於五陰法中,妄執著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眾緣和合,共生此身,的眾生相的念頭,或是於五陰法中,妄執著我受一期壽命,或長或短的壽者相的念頭。這樣的人,就不是菩薩(求道求大覺之人)。須菩提!實際上,並沒有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---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)固定實體存在的法,可以讓你來發起的。」
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於然燈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?」
「須菩提!你認為如何?如來以前在然燈佛處所,有得到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,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)固定實體存在的法嗎?」

「不也,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佛於然燈佛所,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「沒有,世尊!如果依我所能理解,佛陀所說的法義而言,佛陀在然燈佛處所,並沒有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---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)固定實體存在的法可得。」

佛言:「如是,如是。須菩提!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:『汝於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』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,作是言:『汝於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』何以故?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。」

(註)【授記】【佛】【釋迦牟尼】【如來】【如】

【授記】
 (術語)梵云和伽羅Vya%karan!a,十二部經之一。佛對發心之眾生授與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也。
【佛】
 (術語)Buddha,佛陀之略,又作休屠、佛陀、浮陀、浮圖、浮頭、勃陀、勃[馬*太]、部陀、母陀、沒馱。譯言覺者,或智者。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,覺察煩惱,使不為害,如世人之覺知為賊者,故云覺察,是名一切智。覺知諸法之事理,而了了分明,如睡夢之寤,謂之覺悟,是名一切種智。自覺復能覺他,自他之覺行窮滿,名為佛。自覺者,簡於凡夫,覺他者簡於二乘,覺行窮滿,簡異於菩薩。何則?以凡夫不能自覺,二乘雖自覺而無覺他之行,菩薩自覺覺他而覺行未為圓滿故也。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覺知一切諸法,了了分明故也。南山戒本疏一曰:「佛,梵云佛陀,或云浮陀、佛[馬*太]步他、浮圖、浮頭。蓋傳者之訛耳。此無其人,以義翻之為覺。」宗輪論述記曰:「佛陀梵音,此云覺者,隨舊略語,但稱曰佛。」佛地論一曰:「於一切法,一切種相,能自開覺,亦開覺一切有情。如睡夢覺醒,如蓮華開,故名佛。」智度論二曰:「佛陀秦言知者,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,菩提樹下了了覺知,故名佛陀。」同七十曰:「佛名為覺,於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,名為覺。」法華文句一曰:「西竺言佛陀,此言覺者、知者,對迷名知,對愚名覺。」大乘義章二十末曰:「佛者就德以立其名,佛是覺知,就斯立稱。覺有兩義:一覺察,名覺,如人覺賊。二覺悟,名覺,如人睡寤。覺察之覺對煩惱障,煩惱侵害事等如賊,唯聖覺知不為其害,故名為覺。涅槃云:如人覺賊,賊無能為,佛亦如是。覺悟之覺對其知障,無明昏寢事等如睡,聖慧一起,朗然大悟,如睡得寤,故名為覺。既能自覺,復能覺他。覺行窮滿,故名為佛。言其自覺簡異凡夫,云覺他者明異二乘,覺行窮滿彰異菩薩。」善見律四曰:「佛者名自覺亦能覺他,又言知,何謂為知?知諦故,故名為佛。」仁王經上曰:「一切眾生,斷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。」
【釋迦牟尼】
  摭華云:此云能仁寂默。寂默故不住生死;能仁故不住涅槃。悲智兼運,立此嘉稱。發軫云:本起經翻釋迦為能仁。本行經譯牟尼為寂默。能仁是姓,寂默是字。姓從慈悲利物,字取智慧冥理。以利物故,不住涅槃。以冥理故,不住生死。長水云:寂者,現相無相。默者,示說無說。此則即真之應也。能仁是姓者,長阿含云:昔有輪王,姓甘蔗氏。聽次妃之譖,擯四太子,至雪山北,自立城居,以德歸人。不數年間,鬱為強國。父王悔憶,遣使往召。四子辭過不還,父王三歎:我子釋迦,因此命氏。又云:住直樹林,又號釋迦,既於林立國,即以林為姓。此以釋迦翻為直林。寂默是字者,本行經云:又諸釋種,立性憍慢多言,及見太子,悉皆默然,王云宜字牟尼。稱讚淨土經:名釋迦寂靜,又釋迦牟尼,翻度沃焦。如舊華嚴名字品,及十住婆沙所列。大海有石,其名曰焦。萬流沃之,至石皆竭,所以大海水不增長。眾生流轉,猶如焦石,五欲沃之,而無厭足,唯佛能度,故此為名。釋迦牟尼,屬應身也。摩訶衍云:所言應者,隨順根機而不相違,隨時隨處隨趣出現,非安樂相,故名為應。而此應身,周[一/巾]千華上,復現千釋迦。一華百億國,一國一釋迦。故召釋迦牟尼,名千百億化身也。唯識論云:三變化身,謂諸如來由成事智,變現無量,隨類化身,居淨穢土,為未來登地菩薩,及二乘異生,稱彼機宜,現通說法。若就應身,開出變化,則成四身,以現同始終,名應。無而欻有,名化。然此三身之法,或執即義,名失三身。或執離義,相乖一體。今約三義,通而辯之。一者體用,智與體冥,能起大用。自報,上冥法性,體名真身。他報,下赴機緣,用名應身。故光明云:佛真法身,猶如虛空,應物現形,如水中月。而觀世音普門示現,令無涯人獲乎冥顯兩種利益者,由此二身也。二者權實,權名權暫,實謂實錄。以施權故,從勝起劣,三佛離明,以顯實故。從劣起勝,祗是一身。故曰:吾今此身,即是法身。又云:微妙淨法身,具相三十二。是知順機則權設三身,就應乃實唯一佛也。三者事理,觀經疏云:佛本無身無壽,亦無於量,隨順世間而論三身。是則仰觀至理,本實無形,俯隨物機,跡垂化事。猶明鏡也,像體本虛;若水月焉,影元非實。苟於跡事而起封執,則同癡猴墮井而死。學出世法,宜誡之哉!
【如來】
 佛十號之一,因佛乘真如之道,來成正覺,來三界垂化。
 (術語)梵語曰多陀阿伽陀Tatha%gata,譯言如來,佛十號之一。如者真如也,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,名為如來。是真身如來也。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,謂之如來。是應身如來也。又,如諸佛而來,故名如來。此釋通於二身。成實論一曰:「如來者,乘如實道來成正覺,故曰如來。」轉法輪論曰:「如實而來,故名如來。(中略)涅槃名如,知解名來,正覺涅槃故名如來。」智度論二十四曰:「如實道來,故名為如來。」勝鬘寶窟上末曰:「如來者體如而來,故名如來。又如諸佛來,故名如來。問:體如而來,故名如來。此是應身,何有來義?真如法身。云何有來?答:如本隱今顯,亦得稱來。」大日經疏一曰:「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,今佛亦如是來,故名如來。」行宗記上一之二曰:「真如平等,體離虛妄,故曰如實。乘履此法出現利生,故得此號。」秘藏記本曰:「如來謂成佛以後悲願力故垂化也,乘如而來故曰如來。」教行信證四曰:「真如即是一如,然者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。」又梵云修伽陀(Sugata),譯言如去,又譯好去,是如實去生死之義也,故如來如去相對,則如去者向上自利,而如來者向下利他也,以此二名顯佛之無住涅槃。餘(參照:多陀阿伽陀) 瑜伽四十九卷十六頁云:當知此中諸有所言所說所宣,一切如實,皆無虛妄;故名如來。
 法蘊足論二卷二頁云:言如來者:如世尊言:從菩薩證無上正等菩提夜,乃至佛無餘依般涅槃界夜,於其中間,諸有所說宣暢敷演,一切皆如,無有虛妄,無有變異,諦實如理,無有顛倒。皆以如是如實正慧見已而說,故名如來。
【如】
 (術語)如者如法之各各之相也,如法之實相也。如地之堅相,如水之濕相,謂之各各之相是事相之如也。然此各各之事相,非實有,其實皆空,以彼此之諸法以空為實,空者,是諸佛之實相也,此實相之如,稱為如。故實相即如也。又此如為諸法之性,故名法性,此法性為真實之際極,故曰實際。故如與法性與實際,皆諸法實相之異名也。又,諸法之理性相同,謂之如,以諸法雖各各差別而理體則一味平等故也。故如者理之異名也。此理真實,故云真如,其理為一,故云一如,但就其理體言之,般若經之如,立為空,法華經之如,立為中,是教門之不同也。智度論三十二曰:「諸法如有二種:一者各各相,二者實相。」又曰:「佛弟子如法本相觀。」又曰:「如法性實際,此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。」維摩經菩薩品曰:「如者不二不異。」大乘義章一曰:「如,法性,實際,義出大品經,此三乃是理之別目。(中略)如者是其同義,法相雖殊,理實同等,故名為如。」大日經疏一曰:「怛他是如義。」止觀二曰:「如空之異名耳。」維摩經淨影疏曰:「真法體同,名之為如。」

釋迦摩尼佛說道:「就如你說的那樣,就如你說的那樣。須菩提!實際上,並沒有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---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)固定實體存在的法,如來可以得到的。須菩提!若是我還認為,有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---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)固定實體存在的法,如來可以得到的,然燈佛就不會,為我授記說:『你在未來的世代,應當可得成就,自覺復能覺他,自他之覺行圓滿的佛,名號叫能仁寂默(釋迦牟尼)。』。因為我如實的了知,諸法性空,無實無虛,了不可得,實際上,並沒有一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---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)固定實體存在的法可得,所以然燈佛為我授記(授與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),他這樣說道:『你在未來的世代,當可成就自覺復能覺他,自他之覺行圓滿的佛,名號叫能仁寂默(釋迦牟尼)。』。為什麼呢?如來者(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的人),即是從證無上正等菩提那個時候起,直到證入無餘依般涅槃時,在這中間,所有宣暢敷演的法義,一切皆如,無有虛妄,無有變異,諦實如理,無有顛倒。皆以如是如實正慧見已而說的。
(譯者:如來者(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的人),了知諸法都如其真實義理,空性,無實無虛,了不可得。)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